
毛岸青因为脑疾,长期在医院疗养
1947年,贺子珍带着毛娇娇、毛岸青从苏联回到东北。1949年,毛泽东进驻北平后,就将两个孩子接到身边。毛娇娇年纪还小,被安排进学校学习,毛岸青在苏联念过大学,被分配到中宣部马列主义编译所当俄文翻译。
工作时间不长,毛岸青得知哥哥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消息,幼时的病根脑疾复发,住进了医院。毛岸青7岁的时候,母亲杨开慧牺牲,父亲又不在身边,长兄如父,是哥哥毛岸英带着他到处讨生活。
1937年,岸英和岸青兄弟两个被送到苏联,兄弟两人在国外相依为命十年之久,感情非常深厚。所以得知兄长英年早逝,毛岸青深受打击,病情很严重,国内治不好,毛泽东将儿子送到苏联治疗。
周恩来、邓颖超、毛岸英、毛岸青在苏联
不久,岸青的嫂子刘思齐到苏联留学,去医院探望岸青。几次交谈,刘思齐发现毛岸青独自在异国医院,孤独冷清,很期望回国治疗。
刘思齐写了一封信,将情况简单的告知了毛泽东,毛泽东读了信久久不语,半晌才做出决定,安排儿子回国。很快,毛岸青回国了,并到北京见父亲。
父子见面一番感慨,毛泽东有过不少子女,但因为各种原因,只余下毛岸青一子,李敏、李讷两女。他平时工作繁忙,对儿女成长难免有疏漏,此时见到儿子,一片慈父心肠。
考虑到毛岸青的病情,毛泽东决定安排儿子去大连一个部队疗养院继续治病和疗养。父子两个又只能两地分隔,幸好嫂子刘思齐从苏联留学回国之后,常去探望毛岸青。
1960年,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疗养,毛岸青的病情终于有了明显好转。所有关心毛岸青病情的人都很高兴,刘思齐已经转回北京大学读书,她趁着暑假准备去大连看望岸青。
岸青和岸英兄弟情深,刘思齐虽然年纪比岸青小,但情感上待岸青就如同姐姐和亲人一般。之前,两人交往就比较多,关系非常要好。
刘思齐还有个同母异父的妹妹,叫张少华(笔名邵华,后来大家都习惯称她为邵华),姐妹两个感情好,刘思齐经常带着妹妹一起去看望毛岸青。三人年纪相仿,很能聊得来。
毛泽东得知刘思齐姊妹要到大连去看岸青,叫思齐捎去一封信。
毛泽东和少华
信中,毛泽东先是关心了儿子的病情,安慰儿子不要着急,安心养病。之后又问了儿子的感情问题,毛泽东知道儿子和张少华多次通信,问两人是如何想的,是否确立了关系。
最后,毛泽东还在信中让儿子帮忙转达谢意,感谢了大连市委和医院人员的照顾。
双喜临门,毛岸青和张少华结婚,刘思齐和杨茂之结婚
毛岸青趁着这次探望的机会,和少华确立了恋人关系。少华原本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,为了方便照顾毛岸青,转学到大连师范学院读书。
相处了一段时间,毛岸青和张少华感情越来越好,两人联名写信给毛泽东,希望能在大连结婚。
毛泽东和毛岸青、张少华
接到两个孩子的信,毛泽东很高兴。毛泽东很熟悉张少华,张少华以前经常跟着刘思齐看望毛泽东,所以毛泽东是赞同两人结婚的。
不过,毛泽东还是特意请来了亲家母张文秋(刘思齐和张少华的母亲),询问亲家母对这门婚事的意见。张文秋表示尊重两个孩子的意见,只要孩子们愿意,她也是同意的。
毛泽东诚恳地说:“我猜想你也是同意的。不过无论你同不同意,我们都是亲家。现在我们是老亲家加新亲家,亲上加亲啊”
经过双方父母的同意,毛岸青和张少华在大连进行了简单的婚礼。
毛泽东和张少华
自毛岸英去世后,毛泽东就找刘思齐聊过几次。刘思齐还年轻,毛泽东不愿意小姑娘家家的陷在悲痛中,多次劝刘思齐可以再婚。
前几年刘思齐没想通,想通后则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。刘震将军向毛泽东推荐了空军教员杨茂之,刘思齐就和杨茂之接触起来。
两对小情侣都是1961年结婚的,而且都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和祝福。
1962年春天,两对新婚夫妇一起到北京探望毛泽东。毛泽东见孩子们都来了,容光焕发,笑眯眯地问:“你们猜,看见你们,我想起了什么?”
两对小夫妻来看望毛泽东
大家都摇头,只有少华开口说:“爸爸一定是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了吧?”
毛泽东点头,说:“菜的差不多。看见你们,我想起了40多年前的事,我那会儿在北大图书馆当助力馆员,工资8块大洋一个月。我那会白天读书,晚上走十几里去见你们开慧妈妈。那段日子......”
几个年轻人听毛泽东讲以前的故事,脸上都露出愉快的笑容。聊着聊着,毛泽东问起杨茂之家中父母身体情况,还让小夫妻有空回去看看老人。
转头,毛泽东又对岸青和少华说:“你该带着新媳妇去认认家门,让外婆和亲友们都见一见。”
毛岸青一家
毛岸青:“我和少华商量过这件事,正要和爸爸说呢,爸爸就先提了。”
毛泽东难得有时间和孩子们多聊一会儿,心情一直很好,临走前,两对小夫妻还和毛泽东一起照了好几张照片。
毛岸青回韶山
1962年5月,毛岸青、刘思齐(后改名刘松林)、张少华(后常用笔名邵华)三人从北京乘坐火车去长沙,从长沙再乘车回板仓,为杨开慧扫墓。在长沙,他们的舅舅杨开智接待了几人,并和几人一起前往扫墓。
毛岸青在山坡上见了母亲的墓碑,童年的回忆在脑海中鲜活起来,忍不住泪光闪闪,感慨说:“31年了......”
1962年毛岸青回韶山
毛岸青记得很清楚,1931年春天,毛岸英带着自己和毛岸龙弟弟,在这里为母亲立了碑,那次小坡上的杜鹃花红艳艳的一片。
这次,哥哥和弟弟已经都去世了,反而是毛岸青自己,以及两位儿媳来看望妈妈了。
为杨开慧扫墓之后,一行人再次上车,直奔韶山。很快就抵达了毛泽东旧居,不少乡亲们出来迎接,大家一起拉家常,讲起了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。
这是刘思齐和张少华第一次来韶山,看什么都觉得新奇,和乡亲们聊得热烈。之后,在乡亲们的带领下,几人又去给似祖父祖母扫了墓。
在韶山小住几天,三个才离开返回北京。
1970年,毛岸青和张少华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,是一个男孩,名字还是毛泽东给起的,叫毛新宇。毛岸青48岁得子,欣喜若狂,拉着妻子的说:“鲁迅和海婴是50岁和1岁,我和新宇也是50岁和1岁,不过我是虚岁。”
张少华被逗笑了,打趣说:“美得你。鲁迅先生是大文豪,你呢?”
毛岸青:“我啊?我是毛岸青,是毛新宇的父亲!”毛新宇出生后,毛岸青带着一家回韶山老家的次数就更多。1974年,毛岸青、张少华带着3岁多的毛新宇,回家乡为母亲扫墓,然后又回韶山老家住了几天。
1986年元宵节,毛岸青一家又回了韶山老家,先去扫墓,然后又到毛泽东纪念馆参观,最后还去了滴水洞。毛泽东已经于1976年去世,但乡亲们依旧很热情的招待。
1995年2月,毛岸青一家又来到韶山。这一年,毛岸青已经72岁了,身体欠佳,但回到家乡,心情很愉快。
晚上,乡亲们办了一个小的欢迎宴会,一家人一同去参加。毛岸青眼睛多次望向桌上的烟酒,张少华看见就说:“岸青过去是抽烟的,也喝酒,但这几年因为身体原因,医生让他戒了。今天回家乡高兴,是想开戒啊。”
欢迎宴会上的同志都说:“今天难得有这样的好兴致,开戒吧。”
毛岸青很高兴,但也只是喝了一口酒,抽了一根“白沙烟”。后来,毛岸青因为身体原因,没有再回过韶山,张少华常带着毛新宇回家乡扫墓,也看望乡亲们。
